我是北大历史系教授颜海英,关于埃及出土木棺和木乃伊,问我吧!【查看话题】
颜海英 2020-11-25
我的答案也比较玄乎:是,也不是。对埃及人,是,对我们,不是。怎么解释呢?且听我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讲。
对于“像”与“不像”一个人这件事儿,现代人和古埃及人的观点差得八丈远。我们现代人,尤其是从西方美术的视角来看,一个图像要“像”一个东西或者人,必须在细节上和真实的事物和人物尽量接近。埃及人的“像”比较不同。古埃及人说“像”叫“twt”(发音类似“图特”,一般做动词指“和...像”,名词指“图像”、“形象”。比如著名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里头的“图”就是“形象”这个词)。这个词儿例句很多,咱们看一句就明白了。哈特谢普苏特女法老在卡尔纳克神庙修了个方尖碑,碑文说她和阿蒙神的关系如何亲近,最后修了这个碑。然后她跟底座儿上刻了句话说当人们见到这个方尖碑的时候会知道我不是在吹牛而是惊叹“这个和她多像啊”!其实这里指她和这个碑上描绘的自己与阿蒙的关系是一样的。从这个例子(以及其他类似的话)学者们认为埃及人的“twt”指的并不是图像和事物相似,而是包含很多其他方面的。比如小明行的端做得正,是个好人中理想的典范,人们听到了小明的事迹就会说“这和小明多像”。这里的“像”是一种对事物理想的属性的像(好人),而不是光学现象层面的像(小明)。咱们中国人可以照“得其神”来理解。所以,埃及的雕像、面具描绘的是一个人作为国王、贵族或死者,理想中应有的面貌。虽然并不一定像其本人,但是刻上名字就可以说是本人了。
因此,对于我们而言,这两个面具可能不像死者,但是对埃及人而言,这就是死者应有的模样。尤其是黄金装饰的脸部,描绘的是一个神(神的皮肤是黄金的),表达了死者经过来生的变化,幻化为近似神祇的存在。
再次感谢您的提问,牵出了一个埃及学上重要的观念,还顺道儿学了个古埃及语单词呢。